中秋情思

发布时间:2015-09-29阅读次数:
分享到:

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中秋节的过法,世间的事物仿佛就是这样在一代代人的心中逐渐成长和转换,积累和沉淀成为历史。如今,尽管不断丰富的生活与不断增长的年龄,使人增添了一些忙碌与烦恼,但想起中秋,依然会浮现出一些美好的印象和浓浓的思念之情。可能这就是传统与记忆之间有着难以割断的关系吧!每年一到中秋,大街小巷内、店铺里、商场里,花团锦簇、琳琅满目的月饼,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。各种口味的月饼成为市场中的主角儿,有水果的、豆沙的、蛋黄的、五仁的;有袋装的、散装的、盒装的;有红色的、黄色的、绿色的、紫色的……可是,总不能替代小时候的味道。

记得小时候,每逢中秋临近,各家各户都充满了兴奋和向往,尤其是忙坏了妈妈。那个时候“月饼”是个奢侈食品,不是每家每户都是吃到嘴的。尽管如此,妈妈也不会让我们失望的。首先,妈妈早早的准备食材,有花生米、芝麻、瓜子仁、糯米、白面、白糖等等。到了中秋节那天,妈妈天不亮就起来,为我们制作特殊“月饼”——糖轱辘馍。糖轱辘馍的做法是这样的:先是用发好的面团,使劲来回揉,揉好之后放在面盆里醒,接下来就将早已准备好的花生米、瓜子仁、芝麻炒熟后,另外留一些没炒的芝麻放在碗里,把其它的熟果仁在平整的木板上用擀面杖给擀成小碎粒状,和着白糖拌好香香的果仁馅,盛在小盆里。先前醒好的发面从面盆中拿出来,揪成如拳头大小的面团,用擀面杖擀成小面皮,把香香的果仁馅包在面皮里,擢成包子形状,放在手心里转,然后撒上芝麻,再擀成一厘米厚的饼,在烧热的平底锅里烙,这时妈妈要不时的用锅铲翻翻,不一会儿,外焦里软,又香又甜的糖轱辘馍出锅了,咬上一口,简直幸福的不得了!后来我问妈妈:“妈妈,这么好吃的食物,怎么叫如此不上档次的名字”,妈妈说:“以前的人穷,能识文断字的人少,这馍馍形状圆圆的,像车轱辘一样,又加上香甜可口,所以就叫它糖轱辘馍。中秋节每家每户团圆在饭桌前吃了它,来年就一定是个丰收年”。哦!原来还有这层意思哩!怪不得直到如今在霍邱这个地方,中秋时节仍保留吃糖轱辘馍的习惯。

那个时候,除了时令水果外,小孩子的零食非常有限。因此,妈妈每年中秋节除了作糖轱辘馍,还会做另一种叫“焦馍”的食物。听了这名字,可别认为是烤焦了才能吃的馍哦,这可是淮河两岸最最爱吃的,而且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必做的一种食物,特别是小孩子的最爱哟!不过其中手续可不比糖轱辘馍省事,把掺了芝麻的面粉用100度的骨头汤烫,烫熟后的面再趁热加上盐或者糖不停的和,和好的面用擀面杖擀,可别小看这擀面皮,这实实在在是技术活儿,整张面皮必须薄厚均匀,最后擀成如白纸一样薄的圆形面皮,放在凹形铁锅烙成五六分熟,冷凉后再丢在热油锅里炸成金黄色,把甜味和咸味分开,捞出放在预备好的簸箕里。这时,又香又酥、令无数孩子们垂涎三尺的焦馍就可以吃了。若是放进密封的皮袋里,可以保存一到两个月不变质呢!这焦馍的吃法可多了,可以拿过来当零食吃,即可以充饥又可以解馋;也可以沾着调料汁吃,是开胃的下酒小点心;还可以在火锅里涮着吃;如今还有些厨师把杭椒炒牛柳,连汁带菜浇在焦馍上,即好吃,又下饭。

傍晚时候,爸爸帮我们预备好了一堆火把,十来根1米多长的麻秸,前面留出十多厘米当把手,其余的都绑上一层稻草,缠裹结实,就成了火把。到了晚上,小伙伴们在明亮的月光下,打着火把,唱啊、跳啊、跑啊、笑啊,开心极了,不玩到半夜决不罢休。

网络有一句这样的话:“八月十五中秋节,吃的不是月饼,乃是团圆、是回忆!”在这一天,人们都从各处打拼之地回到家中,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美酒,与家人把盏同饮,与月同欢。现如今是物质丰富时代,可供人们寄托和追求的事物不断增多,却缺少了小时候那般浓浓的乡味和浓浓的情。不管怎样,皎洁的月亮始终都是那么美,那么纯,可能正因如此,人们才把最美好的愿望赋予它,于是“中秋节”才成为了千百年来的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