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年糕,就是乡下所说的年粑粑,取“年糕”之名寓意年年高升的美好愿景。
以前的年糕都是纯手工制作的。首先要把糯米和籼米按照比例混合在一起,放在冷水里浸泡一二天,然后就是磨粑粑面。支起石磨,磨架子下摊上一片土灶的青灰,上面铺上干净的被单,这下面的垫层是个椭圆形,边沿要做得高一些,为的是不让磨盘里落下的面水淌掉了。石磨分为上下两层,下面的固定不动,上面的有个眼儿,侧沿上还有一个木头耳朵。拉磨的丁字形扶手杆儿一端插在耳眼里,另一端吊在房梁下,至少两个成年人一起握着把儿,牵引着上面的石磨转动。再有一个人坐在石磨边,适时往磨眼里添一勺泡好的米。就这样,洁白的粑粑面从石磨的缝隙里一股股挤了出来,落在被单上。
而我小时候就是干的添磨的活儿,经常是往磨里添得米多水少,磨出的面呈一卷卷的,这时候大人就停下来教导我要多放点水,然后再继续。这样的活儿经常要从早晨干到深夜,刚好水汪汪的粑粑面经过青灰一夜的吸收,次日早晨差不多变干了,这时候就可以捞出粑粑面,搓成一个个圆圆的粑粑,放到砌好的大锅蒸笼上,再放好纱布就可以蒸粑粑了,灶里架上准备好的干柴,半小时功夫蒸笼上就会热气腾腾起来,粑粑的香味弥漫方圆几里,为确保粑粑里面熟透,再打开锅盖在粑粑上浇上一遍热水,片刻时间新鲜的粑粑就出炉了。孩子们会拿起筷子寻找自己喜欢的粑粑形状吃,有时候再蘸上一点点红糖,一边嚷着烫一边塞进嘴里,那真是世间的美味,几个粑粑下肚几天都不饿。蒸好的粑粑一周后养在满是水的大缸里,过年家里来客人,拿出一个,用刀切成薄薄的一片片,放到水里,撒上作料,水开就可盛起来吃了。
从泡米、磨面、蒸粑粑的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对年的期盼,承载着年的味道,温暖着一代代人。
不知不觉好多年过去了,如今乡下过年仍然还打年糕做粑粑,但已不用传统的石磨磨、蒸笼蒸了,而是用现代机器磨蒸一气呵成。石磨退休了,静静地躺在一隅,回味着曾经的光辉岁月,而我也在想,如果用它磨出的粑粑是否如传说中的更好吃一些,而年的味道是否更浓一些呢?(六安商之都 侯学伦)